相信許多人常常分不清檸檬和萊姆,今天阿洲就大略說明一下,如何去分清楚什麼是檸檬、什麼是萊姆。
檸檬 = 萊姆 ?
NO~NO~NO~其實是不一樣的水果,以圖表說明(以國內較多品種優利卡檸檬與大果萊姆比較)
檸檬 | 萊姆 | |
外觀 | 表皮有明顯的油囊、果皮粗、果形略呈楕圓形 | 表皮油囊較細不明顯、果皮薄、果形近圓形 |
圖片 | ||
圖片來源:國外奇摩 lemon 搜尋 、 國外奇摩 lime 搜尋 | ||
國外奇摩 | | |
國外奇摩 | | |
眼尖的網友應該有發現,檸檬應該是綠色才對,萊姆是黃色,圖片是否放錯位置?其實不論是檸檬還是萊姆,都有綠色與黃色,並無一定的顏色之分,所以若以顏色來做區分,那只會混淆不清罷了!再看看各關鍵字(lemon, lemon tree, lime, lime tree),相信會有更不一樣的發現,搜尋出來的檸檬幾乎是黃色的,而萊姆幾乎是綠色的!!這與國人的「印象」完全顛倒,難到國人對檸檬的知識都是錯誤的?其實不然,大部分的水果,在尚未成熟時幾乎會呈綠色,在接近成熟時,會逐漸地轉變其果實顏色。
檸檬簡介 原產印度喜馬拉雅山東部山麓,在十字軍東征時代由亞洲傳入地中海,並由哥倫布時代傳至美洲。果實中等長球形至倒卵形,果梗部頸狀突起,果頂部乳狀突出,基部有明顯凹環,果實成熟時果面黃色,果皮厚,果肉淡黃色,柔軟多汁,酸味強。 台灣品種以優利卡(Eureka)為主,優利卡果實較其他檸檬小,果汁率高,種子5粒,品質為檸檬中較優異者,本品種容易周年開花結果,故俗名四季檸檬,果實長到直徑約5.5~6公分,或果汁率35%以上即採收,台灣消費檸檬以青色檸檬為主,而歐美以黃檸檬消費為主。 萊姆簡介 由東南亞傳到波斯、地中海再傳到巴西、澳洲,再由澳洲傳至大溪地,1850由溪地傳到美國加州、佛州等地。台灣於民國六年、四十三年、五十六年及六十年自國外引種萊姆。 大致可分為三種: ★ 小果萊姆(西印度萊姆或墨西哥萊姆):果形小,種子多,主要生產於墨西哥、巴西、埃及、印度等。 ★ 大果萊姆(波期萊姆或大溪地萊姆):果實較大,無子,果皮薄,果肉淡綠色,果汁率高,酸味強。主要產地: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巴西;台灣則以中部地區(彰化最多)。 ★ 甜萊姆或無酸萊姆(印度萊姆或巴勒期坦萊姆):主要產地:中東地區、中南美洲;台灣有少量栽培,俗稱:甜檸檬。 |
水果只要需經由空運、海運進口,在其採收後,會立即冷藏以保持新鮮度,雖然有冷藏,但水果還是會慢慢地「熟化」,就如剛剛提及一樣,水果在「熟化」後,會由原來的青綠色慢慢轉變;而國內雖有栽種萊姆,但目前產量少,故幾乎以進口為主,所以囉!即便在摘採時,萊姆是綠色的,但經由長途拔涉地來到台灣,也早已「熟化」變黃。所以看到的萊姆幾乎都是黃色!
而檸檬在國外,也有種植生產為什麼也是黃色的?這就得以食用方式來解說了!國外會對檸檬如此的熱愛,主要是因為它曾如「仙丹」般地解決了15世紀時航海員的絕症--壞血病,故西方人有直接食用檸檬的習慣。什麼?!直接吃檸檬?外國人都不怕酸的嗎?檸檬本來就可以直接生食,只要等其完全熟化變黃後,原本的酸味就不會很重,還會帶點甘甜的滋味,但檸檬本身濃厚的香味就會變淡淡的;不過國人無此習慣,而是以【調味果汁、料理】為主,而在調味時,國內飲料業者都會要求其檸檬香味濃厚,酸味夠,故國內檸檬在採收時,都約在七、八分熟,所以檸檬還是綠油油地;而國外檸檬都在九分熟、甚至全熟才採收,此時檸檬就是黃色的,一樣都是檸檬啦!
以顏色辨別所造成的混淆
曾在某論壇中看到,網友的外國朋友來台灣遊玩,在餐廳品嚐美食之餘,外國朋友跟餐廳要了檸檬(忘了什麼原因),拿給了這位朋友時,外國朋友卻直說那是萊姆,堅持要檸檬,後來才知道,這外國朋友認為黃色就是檸檬,綠色是萊姆,而餐廳給的是綠色,~”~!!這跟國人認知有所出入,所以囉!以後可別以顏色來分辨檸檬與萊姆,大致區分方式:檸檬的果皮油囊較粗、大;萊姆的果皮油囊較細、小。
備註:感謝網友提醒,並非所有萊姆皆為無子(檸檬亦有無子品種),台灣進口與種植大致以大果萊姆(無子)為主,故國人易混洧,品種簡介部份已更正,歡迎網友繼續提供錯誤更正。
留言列表